极繁时代正在向我们逼近!极简风格已经成为过去,今天,大胆、装饰性强、混合多颜色多形状多材质的极繁时尚暴风正在向我们袭来。
还记得让所有人疯狂跟风的极简时尚吗?那已经过去了。现在,从国际前沿的时尚发布会到融合时尚前沿与传统的中国设计师作品,不论我们的眼睛望到哪里,到处看到的都是极繁主义时尚。
自从2015年古驰的创意总监由Alessandro Michele接任以后,在其影响下,人们对极繁主义时尚和“繁杂艳丽”服装的偏爱火速兴起。古驰,在这个极具影响力的高级主妇时装品牌的引领下,整个时尚界很快便接受了Michele的极繁审美观。很快,在感知敏锐的Zara和H&M等快时尚品牌的推动下,极繁风格迅速开始流行起来。
今天,在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下,人们变得开心起来。于是,逐渐地时尚语言也开始统一起来。
当潮流与时尚有机结合、并驾齐驱的时候,人们着装风格的变换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时尚界对极繁主义的偏爱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然而,2008年的股市暴跌,在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时尚不得不低下头来,选择了极简主义。记得911的恐袭之后,所有的美国人都开始穿黑色等灰暗的颜色。于是,从时装秀场上开始,这种灰暗风格开始蔓延开来。可是今天,在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下,人们变得开心起来。于是,多种颜色混搭、富有表现力的印花、动态的纹理、不同风格的混合等开始出现,逐渐地时尚语言也开始统一起来。时尚的变化从来就不是仅仅发生在衣橱里的,时尚的变化是对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文化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也是时尚的本质。
多民族国家,贸易自由往来,跨国合作,国际婚姻的频繁出现,是影响人们品味和风格变化的关键原因。

“Youthquake” 系列,陈安琪,2016。图片提供:Angel Chen Studio
极繁时尚大融合
当被问到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极繁主义时尚重新兴起时,我不禁想问这难道真的是一种“复出”吗?我不是很确定。人们的心态和想法都已经产生了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最好把这种现象称为“改变”。今天,已经厌倦了极简主义的人们,想要表现更多的情感,看到更多的颜色,享受更多的快乐。Tom Ford在他以前的采访中曾经提到,他的房子充满了色彩,这是就他日常生活的颜色,于是他也想用丰富的色彩与这个世界交流。
杜嘉班纳一直是一个很注重配色设计的品牌。这对设计师搭档把秀场从舞台直接搬到了大街上,换句话说,用日常生活场景和平常人来做秀场布景,通过邀请邻家的老奶奶和妈妈们参与时尚大片的拍摄等,来传递真实的情感。
另一个例子是在过去五年中经常出现在广告中的“嘻哈古怪”(也可以说“好玩有趣”)的流行时尚:人们已经厌倦了一定要成为什么人,一定要成就什么事的想法,于是Vêtements开始火起来。可是这种“嘻哈古怪”的时尚潮流也终究会过去。因为毕竟人还是天生爱美的,那些能体现人体美的合身廓形迟早会再度回归。
极繁主义兴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化和社交媒体。全球化是时尚发展的推动力,在时尚的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时尚?时尚是当今人们心态的多方面映射。统一尺码不适合所有的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时尚也在演变。从制衣使用的面料到服装的廓形,多民族国家,贸易自由往来,跨国合作,国际婚姻的频繁出现,是影响人们品味和风格变化的关键原因。
来自贫民地区(我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的超大尺寸宽松服装,来自中亚的多彩面料,来自阿拉伯国家的长袍和头巾,来自非洲国家的色块组合等,所有这些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席卷全球的极繁主义时尚。

SANKUANZ 2018春夏,灵感来源于Life of Artist Cy Twombly,图片提供Hypebeast
社交媒体最大化
借助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极繁主义时尚变得更可视。社交媒体让人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各式各样的新事物刺激人们的想法,鼓励人们去表现自己,在新发现中获取灵感。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所感受到的情感更佳自信,因为即使实际距离远隔千里,人们总能找到与自身感同身受的人。一连二,二连三,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其实正在见证一个全球社会的时代。
伴随数字化社会以及全球网络化的不断完善,人们的人生观也随之发生着转变。人们想要超越,想要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这种想法同样也反映在时装秀场上,即使是变换不同的秀场,人们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的走秀内容。于是品牌为创意而疯狂,想尽一切办法去呈现给观众一些他们从未体验过的视觉冲击。

Feng Chen Wang,2018春夏,纽约男装周,照片提供Pairs Project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在这全球时尚的一席之地呢?中国设计师一直以来都在纠结“中国制造”这个负面标签。很多中国设计师甚至跑去欧洲创立自己的品牌,只为摆脱“中国制造”这一标签。然而在今天,中国设计师开始珍视自己的本源,并骄傲自豪地打出了“中国设计师”的名号。这种意识的改变是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尚大牌的生产地都在中国,这无疑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千亿企业的建立,中国超模,奥运冠军等的诞生,这个拥有着庞大消费力的国家成了每一个品牌梦寐以求的目标市场。
中国设计师不再为“中国制造”感到羞愧,许多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将带有中国符号或汉字的印花或刺绣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他们敢于使用大胆醒目的色彩和形状,有时甚至会在他们的前卫设计中添加一点浪漫式的“性捆绑”。终于,中国的新生代设计师不再沉默。
风格大胆的中国时尚
今天在中国时尚界涌现出了一批大胆无畏的极繁主义设计师。陈安琪Angel Chen的两个最新系列运用夸张的形状、层叠、颜色,汉字刺绣,在突出表现极繁主义风格的同时,将中国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设计当中。设计师张文轩Chris Chang在与魅可MAC合作的上市发布会中,设计师以“更多作品,更多宣传,更多展示”为秀场标语,向来宾展示了一场极繁主义的美学盛宴,这场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重磅发布会奠定了张文轩名副其实的秀场女王霸主地位。此外还有,以概念大胆的未来主义风格著称的设计师王逢陈Feng Chen Wang,善于运用层叠和醒目配色的设计师C. J. YAO, 上官喆SANKUANZ,以及Museum of Friendship的设计师王天墨Momo Wang(2014年此品牌在伦敦首次发布),以上所有这些设计师的作品共同展示了中国极繁主义时尚的风格魅力。

陈安琪, 2017秋冬,照片提供Angel Chen Studio

“Wood to wear: Wood be?”系列,照片提供C.J. Yao
另一方面,风格简单的街头时尚仍是上海街头风格的主流。虽然越来越多的浪漫主义时尚开始出现在中国的一线和二线城市,高级定制和街头品牌的混合搭配也经常会出现在各种时尚杂志上,但是上海却始终对前卫的现代风格情有独钟。年轻人常会穿着法兰绒衬衫、超大帽衫、复古牛仔配上五颜六色的袜子出现在街头,这种风格的流行与当下年轻人的那种懒散、“我不在乎”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时装周上,这种不同风格的极端混合风潮成为主流。但在我看来这股“越多越好”的混合风潮不过是某些极度想要得到关注的人在情急之下所做的努力。在时装周期间的大街上,你总能看到那些懂得搭配穿着时尚得体的人,突然被一群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马戏团”的人横穿。在这里我绝无冒犯之意。
在因过度努力而做过了头和从不同文化中获取灵感之间,总有一条微妙的分界线。
极繁主义与全球化
现在让我们换一个话题,国际时尚市场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西方的设计师在寻找新的体现极繁风格的设计灵感时,总是会把目光集中到说来有点老套的亚洲主题上,龙啊,红色啊,金色啊什么的。有关西方设计师使用中国主题元素的做法,我不敢妄下结论,可能这是他们对极繁主义时尚的回应,或者这也可能是他们想进军中国市场的策略之一。但我敢说这两点他们多多少少都想到了。以中国主题作为极繁时尚元素起点的另一个好处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热衷度使奢侈品大牌将中国主题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他们的设计中。但是这种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因果循环关系谁也说不准。
有一些设计师更进一步,通过与中国设计师和艺术家合作的形式共同推出胶囊系列限量版,以此来迎合中国市场。其实,像海盗爷John Galliano等设计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从东方主题中寻找设计灵感的旅程。但是在今天,中国主题的使用与其说是设计灵感,不如说是一种更商业化的策略。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2016年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巴黎时尚秀,就是一个为品牌发布和中国旗舰店开幕而做的纯商业举措。在遍布中国的美妆和配饰门市店的基础上,维多利亚的秘密又开设了天猫网店。在2016年的时尚秀中,整场秀围绕着中国主题,并邀请了刘雯、奚梦瑶、何穗、雎晓雯等众多中国超模走秀,然而这只是维多利亚的秘密商业策略的一小部分,更不用说2017年11月的时尚秀将在上海举办了。
在因过度努力而做过了头和从不同文化中获取灵感之间,总有一条微妙的分界线。
我经常会被问到:我是怎样去决定报道哪个品牌的。我的选择会涉及到几个方面。一个时尚笔者会去寻找设计系列背后的故事,像灵感来源,品牌内在的传统,风格行程的历史,布料的产地,以及其他有关品牌形成的各个方面的故事。而一个品牌的创始人会去关注服装的舒适度,产品的卖点,材料的供应等。那么,是什么可以让一名设计师脱颖而出呢?答案是一致性。风格的一致性是让我、让买家、让忠实的客户记住品牌的关键。
持久、传承、发展是建立一个坚实的设计师品牌的关键要素。有一些品牌的首次系列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让人兴奋,然而当你去满怀期待地等到他的下一个系列时,展现在你眼前的除了失望什么也没有。我从来就不相信有什么“灵感赤字”之类的说法。
毕加索曾经说过:“灵感的确存在,但灵感只出现在你专心工作的时候”。努力加稳定,再加上创造,我们真的能够成就很多,这其中不管是极简主义还是极繁主义风格。
本文由时尚作者Aya Aspan为Temper杂志撰写
中文翻译: 李丹 (Kitayama Studio)
由Elsbeth van Paridon编辑
本文图片:陈安琪,2015,照片提供Angel Chen Studio
有关作者:曾从事数字通信、出版、公共关系和创意制作的Aya Aspan是一位资深的时尚管理学专家。Aspan在她的个人网站www.ayaaspan.com上分享她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见解,并同时担任几家杂志的资深顾问和特约编辑。
版权所有@Temper Magazine 2017
- 90后女孩马海伦:用镜头发现故乡新疆 - 5月 7, 2022
- “我 emo了”:现在的中国年轻人都emo了 - 10月 15, 2021
- BBB BAR · 北京年轻潮人的宝藏CLUB - 9月 5,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