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您的身份


直到1997年,中国才不再认定同性恋为犯罪行为,又过了四年才将同性恋从官方精神疾病列表中删去,意味着变装现象在中国发展较为迅速。尽管变装在中国还相对处于“婴儿阶段”,也尽管这一景观持续吸引着媒体和审查部门的关注,这些都无法阻止变装在中国的兴起。提起变装,我们不见得总会想起中国,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会景观中,由于性别意识日益发展、性别边界日趋模糊,变装现象也渐渐凸显。《Temper》杂志编辑艾米莉·阿斯匹娜尔(Emily Aspinall )现在就带你去探寻当下在中国演变进步的非(男女)二元中性性别身份。

梅兰芳剧照。图片来源:中国网

变装在东方国家的演化

我们可以说,当代中国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度,从经济和社会方面都如此。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热切盼望性别平等,但性别平等并非向来就有——铭记因此历史至关重要。先从京剧谈起,京剧最早仅限男性参与。1772年,乾隆皇帝禁止任何女性在京表演京剧,而典型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其实这些角色的地位极高。其实,这种做法也非中国仅有,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也禁止女性上台表演,她们的角色也都由男性替代——最好是男童,毕竟他们嗓音尖锐、皮肤白皙。

在东方国家,很难认定变装文化几时开始兴盛。官方1870年才首次用“变装”形容男扮女装的演员。

在东方国家,很难认定变装文化几时开始兴盛。官方1870年才首次用“变装”形容男扮女装的演员。中国文化瑰宝、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是很好的话题切入点。梅兰芳是现代中国曲艺界享有最高国际声望的艺术家之一。他因扮演旦角(女主角)出名,尤其是青衣,也就是青中年美丽端庄的女子。顶戴精巧盔头、脸颊扑满胭脂,梅兰芳从俊俏男子变装为优雅女子,他经典无暇的之举不仅迷倒了中国观众,也迷倒了全世界。

梅兰芳十分幸运,甚至有卷烟找他冠名。说到现在,我想梅兰芳可能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家喻户晓的变装巨星(尽管中国人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梅兰芳也算是为特殊性别群体(LGBT)的身份认同感和变装风格代言了近百年。

“异视异色”网站(Vice.cn)近期发布的纪录片名为《年轻人:成为你们自己的女王》,该片讨论了变装和性别多元化的问题,着重提及了东方国家的变装现象。其中一名主角名为“冰冻洛丽塔”,是北京一名“未来感的双性”变装皇后。

片中一名主角名为“冰冻洛丽塔”,是北京一名“未来感的双性”变装皇后。

主流变装皇后鲁保罗(RuPaul)。图片来源:ScreenerTV

变装是西方现象

蹑手蹑脚进入20世纪,变装皇后在艺术和文化中的份额日益凸显。尤其在西方,变装文化的规模扩大到前所未有,电视真人秀等平台都播出了《鲁保罗变装皇后秀》系列综艺。去年是该节目开播以来最成功的一年,收视率和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均创下不可思议的新高,意味着我们不用刻意去寻找变装皇后,轻点鼠标便能看到多元的审美风格。在此之前,变装只能委身地下俱乐部和后街酒吧。正是这些主流节目在世界范围内为变装洗刷了耻辱。

这些年,变装皇后在西方已家喻户晓,埃德娜夫人(Dame Edna Everage)和胡椒·拉蓓哈(Pepper LaBeija)是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两人。这让我陷入思考……中国有谁是可以与之媲美的变装皇后呢?真有这样的人吗?

“异视异色”网站(Vice.cn)近期发布了纪录片,片名为《年轻人:成为你们自己的女王》。该片阐述了变装和性别多元化,着重提及了东方国家的变装现象。片中探讨在西方文化进入长期受压抑的中国文化时,中国的年轻人将怎样去认识“另一个自己”。该片两位主角其一就是“冰冻洛丽塔”,他是北京一名“未来感的双性”变装皇后。

冰冻洛丽塔和克莉丝朵儿·德坎特尔。图片来源:“异视异色”网站

冰冻洛丽塔和克莉丝朵儿·德坎特尔。图片来源:“异视异色”网站

纪录片提到,变装远不只是浮夸、魅力和两朵腮红。其实“冰冻洛丽塔”要花极其大量的时间化妆和设计服饰。把自己塞进紧身胸衣、彻底剃除体毛,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让他们为随时变装登台表演做好准备。本片也提及这些准备工作并非每次都十分轻松。

请不要阻拦我向你介绍更多中国变装文化目光开阔的证据。2017年,上海的卢卡(Lucca)同志酒吧迎来了本市最宏大的年度变装秀。这些活动预示变装文化在中国将会迎来积极乐观的未来。这就如同一张通行证,允许人们走出自己舒适区,自由地表达自我。这些活动都证明在京沪这样的大城市,变装文化根基牢固、发展繁荣。

谁知道呢,也许过不了很久“冰冻洛丽塔”就能在全中国家喻户晓——就和鲁保罗成为美国品牌人物一样。

今年四月,新浪微博宣布开展清理行动,将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清理社区中“涉及黄色、血腥暴力和同性恋题材的漫画、短视频”。(注:新浪微博数日后更新声明,宣布本次清理不再针对同性恋内容,而主要是清理涉黄,暴力血腥题材内容)

要注意到在中国,性别平等来之不易。传统儒家文化坚定认为男性要支配女性,所以“女性化装扮”意味着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

内尔·李(Neil Lee)。图片来源:汤姆·赛尔门(Tom Selmon)

内尔·“冰冻洛丽塔”·李在北京的家里。图片来源:汤姆·赛尔门

受到审查的身份

中国不断变化的社会景观的确引发了一些问题。今年四月,新浪微博宣布开展清理行动,将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清理社区中“涉及黄色、血腥暴力和同性恋题材的漫画、短视频”。作为回应,微博用户在#iamgay(我是同性恋)这个话题下发布了自己的伴侣和家人的照片。中国网友很少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这为妥善处理事件、删除歧视性言论创造了机会。(注:新浪微博数日后更新声明,宣布本次清理不再针对同性恋内容,而主要是清理涉黄,暴力血腥题材内容。)但该禁令依旧说明中国媒体受压只能发布官方认定“合适”的内容。

要注意到在中国,性别平等来之不易。传统儒家文化坚定认为男性要支配女性,所以“女性化装扮”意味着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

直到1997年,中国才不再认定同性恋为犯罪行为,又过了四年才将同性恋从官方精神疾病列表中删去,意味着变装现象在中国发展较为迅速。尽管变装在中国还相对处于“婴儿阶段”,也尽管这一景观持续吸引着媒体和审查部门的关注,这些都无法阻止变装在中国的兴起。而且中国科技进步也促进变装文化在年轻人的文化中的知名度——微信群组无处不在,通过西方媒体,我们也能在中国电影中看到越来越多的性别反转的人物角色。

“变装景观在上海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变装皇后从幕后走到台前,这要归功于新的活动场所、派对和设计师的大力支持,”墨萌(Timothy Parent)

美杜莎夜总会向变装皇后免费开放。图片来源:Resident Advisor网站

时代的浪潮

鲍勃·迪伦(Bob Dylan)在自己1964年的专辑中预测,时代浪潮不断变幻。不过我想,变装在国际大都市上海是否仍然为地下文化?

《Temper》杂志与我们喜爱的中国时尚博主墨萌(Timothy Parent)进行了对话,向他了解关于这些问题的观点。如果他只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变装在上海的现状,那就是“蓬勃”。 墨萌是中国数个变装秀的评审委员,他说:“原来你一只手就能数得清上海变装皇后的数量,现在已经有几十个了。”他表示自己注意到近两年来,随着对变装、比赛和派对兴趣的增加,更多变装皇后加入了进来。嗯,真乐观!

眺望未来,墨萌预测越来越多的变装皇后将从幕后走到台前,这要归功于新的活动场所、派对和设计师的大力支持。比如,上海美杜莎夜总会就通过让变装者免费入场以表达对他们(还是她们?)的支持。夜总会“月度闪光奇特狂欢”就为自我表达和各式的欢畅提供了场所,在这里你的“狂想可以成为现实”。此外,还有“DKNSTRKT”(意为“破环、解构”)派对,专为不愿和毛头孩子一起玩耍的人群开设。这些上海的变装爱好者们以实际行动挑战和破坏性别界限。他们认为变装属于所有人,不论你是男是女。所以,上海的变装群体多样、刺激。

中性风格,或称性别模糊,其实一直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但却不为人所周知),其实中性装扮在毛主席时代就有了,绿军装就是体现。

性别模糊已成为时尚艺术
。图片来源:汤姆·塞尔门(Tom Selmon)

变装的艺术、变装本身的艺术、来自变装的艺术

性别特征在中国大概是模糊的概念,不过一直处于变化中,也是一个热点话题。随着90后一代对于性别的态度越发宽容,艺术和变装携手前行。汤姆·塞尔门是专门拍摄变装皇后的摄影师,他此前身居北京,最近刚刚搬离。他通过拍摄过大北京城里变装人士的“日常点滴”,补充了我们对变装的了解,向我们展示了变装不只有常见的“极端”发型和装扮。他的照片更多地是关注人本身、每个个体以及男性之美。

中性风格,或称性别模糊,其实一直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但却不为人所周知),其实中性装扮在毛主席时代就有了,绿军装就是体现。2012年,英国高端品牌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对绿军装做了修改,增添了性感元素和花色,将共产党主义的标志服饰变成了高端时尚。我的天!

 

至于街头风,中国年轻一代持续追求“震撼价值”,情侣服或大白天穿睡衣就是体现。我预测,易受外界影响的这一代人从变装获得了灵感,他们将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更趋于中性的服饰风格,

既然变装艺术、时尚、网络和夜总会在京沪规模庞大,就让我们期待如此身临其境之感可以从大都市延伸至中国各地。谁知道呢,我们也许很快就能在中国各地街头和T台上见识浮华和魅力。

天有多高,心就有多高。我们不应觉得如此变化不会出现在中国。

 

 

 

 

 

 

 

 

 

 

 

 

 

 

 

 

 

执笔:《Temper》杂志 Emily Aspinall
中文翻译:陈Maverick
部分图片:深圳变装名人番茄姐妹(Sister Tomato)
Elsbeth van Paridon
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