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您的身份


世界中很多最成功、最具备创业精神的年轻女性都来自于中国。然而,当这些女强人到了27岁这个好像受到了诅咒的年龄之后,这些成功的中国女性立刻成为了整个社会攻击的对象。Jessica Laiter将为大家深度解析这引人深思的中国剩女现象。

界女权主义的兴起已经成为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那么,在中国情况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女人们还是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在厨房里,切菜做饭时刻忙碌着吗?

 

世界女权主义的兴起成为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论。让场景再真实一点,晚餐时,三杯马尔贝克葡萄酒下肚后,人们便开始就社会、职场、家庭的性别问题展开激烈地讨论。在西方,性别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十年来的热门话题之一,不对,应该是几个世纪!有趣的是,有时候性别问题会通过不同的时尚流行元素反映出来,例如,垫肩的兴起,吸烟裤逆袭以及乐福鞋的流行。

让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女权主义刚兴起不久的中国。信不信由你,2017年在中国白手起家的女性百万富翁是全世界最多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财富竞争激烈,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却孕育了很多世界上最成功的、最具备创业精神的女性们。中国有句俗话说:“结婚下雨,进门的新娘子厉害”。你能想象这个国家如果没有那些年的计划生育,现在会是怎样的吗?反正我是无法想象。这些受过高等教育、聪慧、见多识广、充满斗志并且富有的中国女性,她们当中的很多人仍是单身,这是怎么回事?再者,为什么单身女性在中国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让我来深入研究一下现代版的灰姑娘故事。

全能与平庸

尽管面临来自家庭和朋友有关结婚和生育的多方面压力,这些新生代女强人并不会为了一枚婚戒就去随便嫁一个平庸的丈夫。她们在寻找的“候选人”要英俊、成功、有上进心,并跟她们一样渴望成功。为什么要找到这样的一个男人就那么难呢?(这个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今,女人在财富和地位上正在赶超男人,因此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男人就难上加难了。我给女孩们提个醒:把你的聪明才智留给自己!

女权主义的影响遍及全球,职场女性的人数正在增加,同时她们对生活品质的期望值也在升高。成功的背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牺牲,当女性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的时候,她们花在家庭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可是,现实证明这个逻辑推论是错误的。虽然传统思想总是认为女人的天地只有厨房,但真相是,女人是天生的全能,她们能统筹内外,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

中国的剩女

三十岁是新的二十岁的开始,四十岁是新的三十岁的开始(由于西方人结婚年龄延后,即使实际年龄步入三十岁,思想上还保持着二十岁的感觉)。然而,中国女性如果到了27岁还单身未婚的话,就会被认为是“剩女”或“人老珠黄”。不光如此,尤其当周围的人把你看成是一个以工作为生活重心的“老处女”时,这是多么的伤人啊。再回头看看那些成天坐在那儿吞云吐雾、无所事事的男人们,他们难道就不觉得羞耻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以前中国政府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如今巨大的性别数量差距,现在中国男性至少比女性多出了2000万人。这种差距最终导致了婚姻市场上男性数量的过剩,于是女性利用这一优势来推迟她们的结婚年龄。任何人都渴望关爱,结婚晚并不意味着这些女性不需要陪伴。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国女性并没有把个人问题正式提上日程,她们朝九晚五的工作,想要的是自力更生,经济上不依赖男性。

约炮神器

平心而论,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这些中国社会苦难都归结到男人身上。事情都有两面性。男性经济上的困难和来自女方家庭的压力,比如依据传统男方要提供住房,使结婚变得更加复杂。如今,男性在工作中发展的速度较慢,而生活成本却在飞升,于是当想到结婚,男人们就变得不那么自信了。在西方国家,年轻人交友都是在酒吧里,但是在中国,年轻职业人士工作时间超长,基本上是没什么时间去酒吧的,在中国的酒吧里看到的总是那些已婚人士或是来谈生意的人。

跟其他国家的人们比起来,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在线约会的方法对中国的千禧一代来说都不太好用。中国只有一个约会应用叫“探探”,即中国的Tinder。于是,在没有家人的帮助介绍下想要认识什么人是基本不可能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里,孝是至关重要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结婚生子是最不孝的。话题再回到女强人这一问题上,在中国社会,即使是在社会和经济繁荣的2010年代,一个未婚的女性往往被认为是“不完整的”。许多年轻的中国女性一直在被这个观念“折磨”着。有些父母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口无遮拦地说出他们的女儿变成“剩女”的原因是因为她长得不好看。这是亲妈该说的话吗?

特写 : 衣服中的细节引发的少数族群之沉思

天空有限制吗?

毛泽东曾说过:“妇女撑起半边天”。我猜他所说的撑起,是家务而不是经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国际妇女节之后不久,在2011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剩女不值得同情”的富有争议的文章,文章摘录如下:

“漂亮的女孩不需要接受很多教育就可以嫁入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但这对于一个相貌平平或相貌丑陋的女孩来说就很困难了”。于是,“这些女孩希望通过进一步深造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悲剧的是,她们没有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的价值越来越低。因此,当她们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时候,她们已经人老珠黄了。”

竟然真会有人这么写。

这不是很讽刺吗…这个国家培育出了在学术上和职业上都出类拔萃的精英女性,然而同样是这个国家,保守的意识观念却对这些女性进行了无情地人身攻击。“剩女”现象使女性们相信,如果等得太久,再也没有人会愿意娶她们。事实上,中国政府通过给未婚女性贴上这些“剩女”和“人老珠黄”的标签,使她们感到愧疚,迫使她们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返回到传统的角色中。中国政府多年前颁布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中国男性和女性数量的巨大差距,很显然,中国政府正在抓紧时间努力收拾残局。

特写:七位新生代中国摄影师值得我们关注!

二战和工作女孩

在二战中的美国,男人们都上前线打仗去了,美国的妇女们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被迫放下家务进入了职场。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从员工、经理、首席运营官,到首席执行官,女性成为了美国企业界中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这里的问题是,社会等级和传统观念能接受这种转变吗?

在20世纪80年代,职场女性套装迎来了巅峰期,这股风潮的标志性代表人物是梅兰尼·格里菲斯(Melanie Griffith)。西装最初只是给男人设计的,但在1914年,可可香奈儿对男士西装进行了改良从而创造了女性套装,解放了女人的双腿,女性套装的出现象征着现代女性在社会和商界中得到了解放。自那时起,其他设计师也相继推出了新设计,如马塞尔·罗切斯(Marcel Rochas)设计的宽肩夹克、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的宽松长裤套装,和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的女性职场套装。

然而,女人真的需要去刻意隐藏她们的曲线,一定要穿得像男人一样才能在职场上得到尊重吗?过去是这样,但今天女权主义鼓励女性将其魅力作为优秀和平等的象征,这种偏男性化的女装已经慢慢淡出了舞台。说真的,女人真的要去担心男人对她的铅笔裙和衬衫失去兴趣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样的男人也是绝对不值得考虑的。

从穿到住

期待是毫无价值的。女人们追逐她们喜欢的个性风格,购买符合她们生活方式的住房。如果你看到一个女人穿上了男士风格的服装,不要觉得奇怪:这一切都是为了舒适。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只有男人才能享受的时代,这些自力更生的女人们也想玩得开心。

同样的想法也适用于中国的优秀女性。为什么她们要去承受传统观念的压力,为计划生育的负面影响背黑锅呢?这听起来像是一种过时的进步主义,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在美国,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例如有关同工同酬的问题,许多人会说美国是一个倒退而非进步的国家。但是西方女性不会过多关注男性看待自己的目光,她们以积极的形象提升自信,努力塑造女强人形象。相比之下,中国女性仍然在纠结自己的长相和年龄问题,在家长的压力下在当地婚恋市场发布交友档案,寻求着一丝希望。

在2016年《Vogue》杂志对中国剩女的采访中,一位女士表示,“中国社会总让你觉得你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原因是有些事你还没有做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规划就是从学校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所以,如果你不这样走,那么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2016年的SK-II的一个广告活动,鼓励女性即使在没有男性陪伴的情况下也要快乐。SK-II品牌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强调男人不是必需品,完美也是不存在的(但是还是可以涂一点护肤霜来改善肌肤)。中国新时代的女性正在摆脱传统的束缚,为成功而装扮自己,时刻准备迎接挑战。

那些在职场上取得傲人业绩的中国女性,像Angelica Cheung(Vogue中国主编)、Su Mang(哈珀斯集市中国首席执行官和时尚传媒集团总编辑 (2001-2018))、Jennifer Woo(首席执行官Lane Crawford乔伊斯组)等,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学术上、专业上、还是在个人风格上,她们比职场的男同事都更胜一筹。可是最终衡量成功的标准还是会落到她们嫁了什么样的男人,有多少孩子,是否贤惠。为什么这个社会就不能公平地看待中国的女性们呢?

这个世界为女性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震惊是因为女性的力量总是被低估。在文章的最后,我想问的是:到底是谁在主导这个世界?是的,答案大家都知道。

 

 

 

 

 

 

 

 

 

 

 

 

作者:Jessica Laiter
 引文及编辑:Elsbeth van Paridon
如对本文有任何看法或建议,欢迎发表在下方评论处或发送邮件至INFO@TEMPER-MAGAZINE.COM交流沟通。
© THE CHINA TEMPER,A TEMPER MEDIA PRODUCTION,2020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使用THE CHINA TEMPER的任何内容,请联系上述邮箱获取更多授权信息。
Jessica Laiter
Latest posts by Jessica Laiter (see all)